王同于1544年(嘉靖二十二年)到海州任知州。短短几年,王同就因政声卓著被提拔。临行前一天晚上,海州城内学子自发组织,以“诗会”的形式,在孔望山为他送行。王同在诗会上挥笔写下:“龙洞良霄月照,黄花遍地秋香,此时此会文彦,一觞一咏情长。矗矗山岩曲抱,潺潺朐海东流,明朝分袂城市,琴尊回忆绸缪。”(现刻于孔望山龙洞西侧岩壁)以此表达他此刻将要离开海州的心情。这里,还流传着王同的一件清廉轶事:当晚的“诗会”结束时,有一位学子随王同一起下山,顺手从包内掏出当晚使用过的一方砚台,要送给王同留念。王同见是砚台,不是贵重的物件,加上学子的一片心意,便随手收下递与书童。而那位学子看王同没拿砚台当回事,便多说了一句:“那砚台,呵气着墨。”王同一愣!心想那可能是洮砚。转手从书童手中要过砚台观看,果然是洮砚,它与广东的端砚、安徽的歙砚、澄砚,并称为我国四大砚台。当下,王同眼前的穷学生呵砚的来处。那学子看王知州认了真,只好如实道出是板浦杨家(盐商)托他送的,当年王同计除盐枭时,曾秉公处理过杨家和大盐枭的一场官司。王同当场退回那方呵砚,批评那学子说:“一方砚台,差一点毁掉我的清白!”
微信公众号